前沿热点:《张瑞图楷书的历史纵横比较》主题书法鉴赏公益讲座日前举办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3-02-17 11:50:47
分享到:
  • 收藏

《张瑞图楷书的历史纵横比较》主题书法鉴赏公益讲座日前举办——

纵横比较 从张瑞图作品看楷书演变及魅力


【资料图】

《张瑞图楷书的历史纵横比较》主题书法鉴赏公益讲座,日前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举行。作为书画家、鉴藏家、艺术史研究学者的主讲人康耀仁,与各位嘉宾、书法爱好者共同研究张瑞图楷书特点,纵览历代名家楷书的艺术魅力。

书法是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张瑞图作为福建晋江籍明代书法家,他的书法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最独特的是其书法的辨析度很高。康耀仁以张瑞图的书法作品为基点,以钟繇、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作品等历史上近百张名家楷书图像做比对,展示了楷书艺术的魅力和演变,并凸显张瑞图楷书的独特地位。

□记者 曾广太 实习生 张颖娴/文 通讯员 许海鹰/图

张瑞图书法作品
张瑞图书法作品
张瑞图书法作品
张瑞图书法作品
古代写经作品
古代写经作品

张瑞图将“以行入楷”发挥到极致

张瑞图作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以及用笔的特点与前代书法家们截然不同。张瑞图的书法精神更具魄力,有反潮流的勇气,不同于当时的柔媚之态,他的书法气势凌厉,别具“奇逸”,构成了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其书法特点在于,他在领悟了魏晋书法韵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技巧纯熟,下笔直进直出,且速度快,转折处没有任何修饰痕迹,他的书法让观众一看就有酣畅淋漓之感。张瑞图和董其昌处在同一个时代,有“南张北董”之称,董其昌对张瑞图的楷书颇为欣赏,但张瑞图的书风并未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董其昌的书法偏向“虚”“空”,而张瑞图的书法更追求“实”“密”。“张瑞图的书法艺术辨析度之高,超过了董其昌。”康耀仁如是说。

小楷的表现,主流风貌大致分为两类:妍丽精巧,质朴古拙。前者如王羲之,后者如钟繇,不同的年代,两类交替传承演变。张瑞图小楷之所以早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地缘环境熏陶影响。明末的福建,擅长小楷的高人较多,而且在全国颇有影响,清初的周亮工为此感慨:“八闽士人咸能作小楷……此两浙三吴所未有,勿论江以北。”其二,创作理念上将行书融入楷书。这个理念在当时颇为超前,张瑞图在小楷《岳阳楼记》的款识亲自道出秘籍:“以行为楷,二十年矣。”魏晋及至明末的楷书甚至以行、隶入楷,张瑞图将行书发挥到极致。

关于如何找到张瑞图楷书的师承渊源和风格面貌,康耀仁调侃地说:“带着听众一起破案。”鉴赏作品,一是文献,二是图像。图像的说服力远远高于文献,他个人也侧重于以图论史的方法。讲座中,他采用排除法,由明代往前追溯,直至三国、东汉,从而显示张瑞图楷书的独特地位。张瑞图的书法打破了人们对书坛传统笔法的认知,为书坛史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临摹学习留下深远影响。

楷书技法和形态是多样的

两晋到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史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写经体从一种特殊的小楷书法,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书法领域。早期的写经体大多以南北朝字体和隶书为主,在大结构上有着简草的风格;但两晋之后,隶书向楷书转变已成为当时的趋势,南北朝后期,写经的书体虽然笔意越来越少,但仍保留其厚重的体式。

写经篇幅都较大,字较工整,且抄写的速度要快,才能有效率,因此写横画不用逆锋,都是尖锋起笔,收笔处重按,转折处不是提笔转换笔锋,而是略作停顿后再调锋以取劲疾。因书写佛经对纸的要求极高,既要纸的纹理光滑细腻,又要吸水性低,而宣纸的吸水性强,所以抄写佛经的形式多以手卷为主,写佛经的纸多以麻纸为主。

隋唐时期,写经体达到了鼎盛,书法特点趋于完善,笔画和结构的锤炼是隋唐时期写经体的重点,并且写经体与当时的书风相结合,将写经风格进一步拓宽。康耀仁说:“唐朝时期的写经体有收笔,又叫回锋。”收笔时笔锋回向左上方,笔锋自然调整为中锋,竖笔多横笔入锋,收笔多回锋,撇、捺多出字形以外,让字形看上去更加平衡。

书法讲座也吸引了不少来自泉州、吉林、山东等地高校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康耀仁在讲座中运用了主线思维排除法和图像比对法,以及他创设的书画鉴赏研究方法体系。

此前,康耀仁在他位于惠安净峰镇的榕溪园也举办了千年写经鉴赏会。通过两次不同主脉的楷书讲座,他表示,希望让大家了解到,楷书的技法和形态是多样的,唐楷并非唯一选择,“很多人眼中的楷书并非高级楷书,高级楷书用笔快捷,而看似完备的楷书技法则缺少天性。”

标签: 历史纵横 直进直出 的基础上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