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长标准“更新” 部分泉州家长更焦虑了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3-03-16 09:42:36
- 收藏
医生:身高受诸多因素影响 盲目增高可能适得其反
泉州网3月16日讯(记者 许奕梅 实习生 谢静怡 通讯员 何毓慧)一年之计在于春,众多家长也开始筹划孩子新一年的长高计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本月已开始实行。与前一版本(2009年6月公布)相比,大部分年龄段的儿童身高“标准值”有所增长。以6岁女孩为例,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6.6厘米,新标准达到117.5厘米,增长了0.9厘米;6岁男孩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7.7厘米,新标准达到118.8厘米,增长了1.1厘米。
在“拼娃”时代,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仅学习成绩、特长要不落人后,身高也不能“拖后腿”。泉州部分家长在参照新标准后,担心孩子身高追不上“标准”涨幅,这几天纷纷到医院问诊,想给自家的孩子测骨龄,甚至有家长咨询是否可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助长”……
对此,医生给出建议,家长应正确认识儿童体格发育规律,避免“唯身高论”,也不要过于焦虑,密切监测孩子身高发育水平,发现异常积极干预,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
嫌6岁儿子不够高
想给他注射生长激素
“医生,我觉得孩子不够高,可以给他打生长激素吗?”日前,市民黄女士一脸焦虑地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咨询。黄女士身高153厘米,丈夫163厘米,儿子目前身高116厘米,稍低于生长标准的中位数。但黄女士发现孩子幼儿园同学有的身高超过130厘米,“我们夫妻俩的个子都不高,我儿子也是偏矮,希望通过打针让孩子以后能长到至少170厘米”。
“注射生长激素不是打‘美容针’,不是想打就打。”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黄柏青告知家长,使用生长激素有严格的适应指征,并非所有矮小儿童都适合用它来治疗,如生长激素受体缺陷患儿对该治疗反应差,对于非矮小儿童效果也有限,更不可能达到“定制身高”的目的,盲目为改善身高而进行医学干预并不可取。
黄柏青指出,门诊中部分家长会提出违背生物学规律的身高要求。生长激素治疗疗程至少要1年,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也需经专业评估后方可治疗。虽然生长激素治疗安全性高,不符合治疗指征时应避免滥用,否则可能给儿童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10岁女孩身高173厘米
长成“小巨人”竟因有脑瘤
小雅(化名)才10岁,身高已有173厘米,体重74公斤。最近1个多月,小雅常常口渴,每天喝水量特别多,尿量也多,但体重一直下降。妈妈带她到当地卫生院检查,测出血糖明显升高,赶忙到儿童医院就诊。
“哪里不舒服,孩子没来吗?”
“这就是孩子。”
医生看到才10岁的小雅比妈妈还高,一下子就警惕起来。经询问,小雅最近几年每年平均长高10厘米以上,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被告知是正常的,孩子也没主诉哪里不舒服,家人都以为小雅是遗传了爸爸的高个子。但小雅的身高远超同龄人,也超出了遗传身高范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雅不仅确诊糖尿病,脑袋里还长了生长激素瘤。就是这个肿瘤导致过度分泌生长激素,才致血糖升高,身高也异常增长,让孩子变成一个“小巨人”。
之后小雅及时转诊到另一家医院做肿瘤切除术,手术很顺利,小雅的身高增长也逐渐慢了下来,血糖恢复正常。
释疑
身高低于平均值就矮小?
在中位数上下波动属正常
黄柏青表示,近年来中国营养良好儿童的线性生长已达到相对稳定阶段,生长潜力得到较充分发挥,而全国调查儿童身高长期增长趋势现已呈现减缓甚至停滞趋势,家长们对子女身高的期望值却在不断增加。
据悉,新标准包含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身高、年龄别头围、身长/身高别体重、年龄别体重指数(BMI)五个指标的百分位数和标准差数值,可对儿童生长水平进行发育等级评价及营养状况评价。
“增加的百分位可让家长参考孩子所处的身高‘段位’。”黄柏青介绍,年龄的身高标准差法或百分位法分别以±2S或百分位数P3到P97为正常范围。身高体重在生长曲线上同一等级线上下为生长速度正常,偏离一条主百分位曲线为生长波动,向下偏离越过2条主要身高百分位数曲线为低体重或生长迟缓。若身长或身高低于-2S或P3需考虑矮小症,排除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病及矮小相关综合征。身高也不是越高越好,如身高超过+2S或P97,也要排除性早熟、Klinefelter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巨人症等。
黄柏青称,该标准不能作为诊断孩子是否患有生长疾病的直接标准,还要结合儿童的遗传身高水平,家长有疑虑可以到医院生长发育门诊咨询。有家长认为身高低于P50即不正常,属“矮小”,要求治疗。其实,中位数或均数P50并不是每个儿童应达到的“目标”,生长水平位于参照值的正常范围内,并且沿着其中的一条等级线附近略有波动,都是正常的。
测骨龄预测未来身高?
6岁内儿童不推荐常规测骨龄
“有的家长想测骨龄来预测孩子未来身高,要是达不到期望值就想提前干预。”黄柏青表示,最近来咨询骨龄预测身高的家长不少,但不能夸大单次骨龄检测对身高的预测作用。
黄柏青指出,骨龄和儿童身高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骨龄的规律性变化能较好反映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和生长潜力。但骨骼发育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内分泌激素、炎症、营养状态、药物作用等多因素影响。
因此,单次骨龄检测只能反映该检测时间节点的发育状况,据此预测未来身高并不科学。骨龄检测门诊一般用于生长发育异常者,比如矮小、性早熟的辅助诊断,也用于辅助评判青春期发育程度和剩余生长潜力。低年龄段儿童正常骨发育存在较大变异性,骨龄评估诊断价值有限,因此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常规检测骨龄。
提醒
均衡饮食不要吃太补
预防儿童性早熟和肥胖
“影响身高的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疾病、营养、睡眠、运动等,家长应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但要避免对身高过度焦虑,盲目提高期望值。”黄柏青表示。
“有不少孩子吃得太补,缺乏运动,出现性早熟和肥胖后,也会影响生长发育。”黄柏青称,性早熟主要表现在个体过早出现第二性征,比如男童在9岁前睾丸增大;女童在7周岁半前乳房发育,10岁前来月经。而伴随肥胖发生率不断上升,增加骨龄加速增长风险,也是导致性早熟的重要因素,影响成年身高。
黄柏青建议,对于儿童养育,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进食西洋参、高丽参、燕窝等补品,避免使用塑料制品作为餐具,避免使用成人化妆品等,保证充足睡眠,坚持户外运动,提升免疫力,避免经常生病,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都能起到一定帮助。
如果发现孩子有第二性征发育的表现,可以尽早检查评估。平日里参照标准定期监测孩子身高和体重增长情况和性征情况,如发现某些生长指标异常,可到医院进一步寻找原因,及时干预以回到正常生长轨迹。
孩子长太高需留心
超出遗传范围要排除疾病
泉州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袁高品介绍,家长都希望孩子越高越好。但孩子如果生长速度过快,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
“身高过高要警惕巨人症。”袁高品介绍,巨人症一般是由于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过多所致。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儿童因骨骺未闭合,可引起身高持续增长,每年长高大于12厘米,如果不及时干预,身高可达2米以上。成年时发病,因骨骺闭合,可引起手脚增大,称为肢端肥大症。这个病还会引起体格、内脏普遍性肥大,常并发肥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小雅的病症表现就属于“小巨人”,如果没有及时干预,身高会持续增长,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
袁高品建议,高身材或生长速度过快儿童,首先要根据父母的身高计算遗传身高,看是否在遗传身高范围内。如果父母身高偏矮,但孩子在人群中身高偏高,远超父母给的遗传身高时,就需要就诊排除是否因疾病所致。
延伸阅读
4个长高技巧 帮助孩子蹿个儿
1.吃好。平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尽可能选择多种食物,通过粗细、荤素合理搭配,供给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热能及七大营养素,且各营养素比例合适。如每天喝牛奶,吃一两个鸡蛋、适量的各种肉类、海产品、谷类及水果蔬菜。
2.玩好。运动可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每周5次以上,每次20—40分钟规律的户外运动有助于身高的增长。适合孩子长高的运动有:跳跃、摸高、打球、跳绳、游泳等。另外,晒太阳也能帮助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骨骼健康。
3.睡好。生长激素在睡后1小时左右分泌达高峰,分泌量是1天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很关键。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通常在晚上11点左右,而处在浅睡眠状况下的孩子则不容易达到这一高峰。因此,对孩子来说,争取每晚10点之前睡着,并且每天要保证9—10小时的睡眠时间。
4.心情好。心情不好、压力过大,也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家长平时注意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尤其是不要在睡前斥责孩子,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入睡,更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早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