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助农 奏响春耕春播“进行曲”-全球球精选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3-04-20 09:43:58
- 收藏
水稻直播施肥一体机
泉州网4月20日讯(记者 陈明华 杨泳红 通讯员 梁春燕 文/图)寒耕热耘、铁耕牛犁、肩挑背扛……传统的耕作模式给人的印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进入农业领域。从传统栽培到无土栽培;从自动喷灌系统到5G智能控制喷淋水肥;从手动播种到无人机飞播……科技的进步,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还增加了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当下正值春耕春播时节,泉州不少地区正抢抓农时,利用现代科技助力春耕春播,为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夯实基础。科技的运用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好处?推广过程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资料图】
插秧机插秧速度快效率高
走访
高新农机 让农活省时省力
近日,来自南安各乡镇的农机负责人、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聚南安溪美镇山一块农田旁,观摩插秧机、无人机飞播、水稻直播施肥一体机等先进农机作业展示。
在现场,两名技术人员驾驶着一台8行插秧机在田里插秧,插秧机在田里驶过,8行秧苗被整齐地插在田里。仅30多分钟,一块3亩多的农田就插满了秧苗。
“用这种插秧机真是又快又方便。”观摩的农户惊叹地说。他告诉记者,正常一个人一天只能插8分地,这3亩多田,两个人要满头大汗地干两天。
一块3亩多的田,仅用10多分钟就可以完成播种。在无人机飞播展示中,操作人员拿出手机,点开操控APP,操作无人机对目标田进行扫描测量,便可自动规划出飞播路径。操作员将种子倒进装料仓后,无人机按照设定的程序开始播种。随着无人机来回飞行,稻种从其身后的口子均匀播撒而出。据介绍,这台无人机除了播种外,还可以用于施肥、喷洒农药等。
“这台农机可以实现播种、施肥同时进行,减少后期施肥的环节。”最后出场的是水稻直播施肥一体机。这台机器前半部分和插秧机一样,而后面将插秧机换成了直播施肥一体机。只要事先在电脑上设定好程序,就可以边播种边施肥,播种速度和插秧速度大体相同。
“除了能提高效率,这些农机相较于传统播种施肥方式还有很多好处。”据南安市农机化推广中心主任黄春福介绍,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是一种不用育秧、移栽,直接将催好芽的水稻种子精量、均匀播撒于田间的栽培方式,具有播种准确均匀、劳动强度低,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的优势。
水稻直播施肥一体机作业是通过一体机将种子、化肥一次性播撒到田里,种子成行、化肥直接撒在种子边上,更有利于种子吸收肥料。
“这两种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让水稻种植效率有了质的飞跃,还能节省大量劳力,减少每亩用种数量,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黄春福表示,无人机飞播,单人单机每天可以播种农田300—4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直播的20倍以上,可有效助推春耕生产增速提效,促进农民增收。
无人轨道车
无人轨道车 山地运输“小能手”
在泉州,不少山场被村民开垦出来种上果树,但山里交通不便,运送肥料、采摘果实,都只能靠肩挑靠背扛,费时费力。近年来,无人轨道车的出现,解放了农户的肩膀。
记者在南安市翔云镇翔山村翔庄家庭农场看到,一辆无人轨道车穿梭在高低不平、蜿蜒曲折的山间轨道上,将一车车化肥从山脚运送至山顶,准备给果树、菜地施肥。
据农场主卓河滨介绍,他承包了翔山村社后近120亩的田地,用来种植百香果、火龙果、李子等水果及少部分蔬菜。果田位于低处,崎岖不平,且全为泥路,每次运输农资到果田或将采摘后的果子运出农田都需靠人扛肩托,效率较低且极为不便。两年前,他前往浙江的一些农场参观时,发现这些农场通过轨道车来运输物资,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回来后,他向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申请,并在部门的支持下,于去年11月份成功建成这条田间轨道。
“500多米的山路,轨道车运输一趟也就需要8分钟。”卓河滨表示,田间轨道车不仅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且一趟载重量可达600斤。“操作也很简单,装上物资,拉下操纵杆,轨道车就跑起来了。”
新型植物无土栽培模式
无土栽培 不用土也能种菜
记者在惠安盛丰农场的一间大棚里看到,十几排架子上均栽满了蔬菜。每个架子高约1.6米,分为6层,每层均间隔约20厘米。与普通栽种方式不同的是,这些蔬菜底部的栽培槽里没有土,只有营养液,蔬菜也可以随时从架子上取下。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他们农场正在运用和推广的水培模式。
“水培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无土栽培模式,也叫营养液培,其核心就是将植物的根系直接浸入于营养液中。”工作人员表示,营养液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等生长因子,让植物正常生长。
“这种栽培模式很适合叶菜类蔬菜,相比传统的土壤栽培和基质栽培也有许多好处。”惠安县种植业技术站高级农艺师陈振彬表示,该农场使用的为水培中的营养液膜栽培方式,其特点是营养液能循环流动,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根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可以较好解决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其次采用立体架层技术,可以将平面种植量提升至1.5倍乃至更高,大大提升种植面积利用率。同时水培相比传统土培,生长环境更干净,也较少发生病虫害,基本无需使用农药,口感也能更好。
记者了解到,这些大棚房基本采用智能化管理,大棚房内的卷帘可以根据棚内的温度、湿度自动开启和降下,同时在水培棚房内,每隔6分钟营养液会自动输送至每个架子上,无需人工灌溉。
据了解,该蔬菜基地温室智能大棚蔬菜面积37亩,其中水培生产示范30多亩,蔬菜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一茬从秋冬到春季的话,平均生长时间35天左右,跟地栽相比,大约节省7到10天的时间,且受外环境的影响小,收完后可以马上再种下去,亩产有四五千斤。
增施二氧化碳 科技助农户增产
二氧化碳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对增质增产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种植方式中,农作物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中。如果能为农作物增施二氧化碳,会有怎样的效果?近日,记者在惠安家兴家庭农场见到了这项技术。
在该农场的一个连栋大棚里,摆放着多个储存二氧化碳的钢瓶。农场工作人员在农作物上方铺设多条二氧化碳增施管路,每条管路上都装有多个方形喷嘴。工作时,喷嘴发出“嘶嘶”的喷气声,朝下方的农作物喷施二氧化碳。
“这项技术可以在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足时,起到很好的增施二氧化碳的作用。”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惠彬告诉记者,天冷时,为了确保棚内的温度,往往需要闭棚。闭棚后棚内与外界空气没有对流,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可能出现不足。配备此项技术后,就可以智能补充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这些二氧化碳来自对工业废气的捕集,此项技术如果推广开来,对环境也是有益的。”何惠彬说。
“2022年10月份开始引进此套装备,11月份正式启用。目前有一些明显的效果。”农场主郑培忠告诉记者,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种植玉米和圣女果的大棚里应用。从应用的效果来看,棚内的玉米生长周期明显缩短,而圣女果除了生长周期缩短外,平均每期产量也增加了15%左右。“未来计划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以发展富碳农业为基础,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
水稻精量育秧播种生产线
推进
农机推广、智慧应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泉州市农机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陈榕表示,近年来,泉州深入实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补短板行动,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稳步增长,农机化作业水平逐步提高,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7.5%、77.5%,全市规模化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甘薯机械化移栽、花生机械化采收、胡萝卜机械化采收等重点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也在全力攻坚。
市农机发展中心结合泉州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开展试验,并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微耕机、轮式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及植保无人机等先进适应节能环保农机装备,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助力下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以来,全市推广各类农机装备23676台(套),对于提升泉州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此外,泉州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号召,深入开展智慧农机试点,依托北斗导航系统,不断推动农机数字化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加快农机作业监测、无人(辅助)驾驶等智慧农机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
无人机飞播
困局
高新科技助农资金、技术是难题
科技助农、科技兴农,高科技含量的农机、农技能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相对高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南安溪美镇山进行的农机展示中,一台8行插秧机的售价约8万元,一台无人机4万余元,一台直播施肥一体机(不含机头)3万余元……
黄春福告诉记者,南安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农机购置补贴方案。符合相关规定的农机,例如插秧机、直播施肥一体机等,政府补贴一半左右的钱款。如南安翔庄家庭农场的轨道运输机轨道和轨道运输机主机总投资9万多元,农机购置补贴44730元,其余部分由农户自出。
虽然当地农业、财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会对农户采购农机进行一定的补贴,但动辄数万元的花费,对普通农户而言还是难以承担。
技术含量高、费用大的问题,同样也是大棚、无土栽培等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陈振彬分析,像盛丰农场一亩大棚的总投入差不多20万元,此外还需要引进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管理,很多普通农户这两个条件都是比较难达到的。
惠安家兴家庭农场增施二氧化碳,不仅要准备瓶装二氧化碳,还要铺设管道,这些都需要不少的投资。此外,什么时间增施、增施量多少等,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对普通农户来说都是难题。
破局
抱团取暖 农业大户服务散户
高新科技农机、技术好处多,局限性也大。那该如何进行推广,造福农户呢?
农机合作社、农业大户带动个体农户或许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南安市利合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周炳根介绍,新型农机的出现,能够有效弥补劳动力缺失的问题。他们正是看到农户的需求,采购了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等农机,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服务。
南安高顺农机合作社在南安码头承包了200多亩田,据社员方寿明介绍,目前合作社有插秧机两台、耕田机两台、40L容量无人机一台,此外还有烘干机、碾米机……从耕田播种到收成,所需的农机都有。这些农机价值上百万元,平时除了合作社自己用外,还对外服务个体农户。
“虽然政府有补贴,但农民自己去买农机性价比不高。”方寿明分析,农机动辄数万元一台,且一般的农户田地少,专门去买这些农机使用性价比很低。此外,还需要专门学习相关的技术,无人机还要考执照,这对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农户来说也是门槛。
而以合作社或者村为单位购买农机,那么经济上承担得了,使用率也高,而且有专门人员学习相关技术,还可以对外提供服务创收。此外,合作社还可以向银行争取较大规模的惠农贷款,以减轻扩大规模导致的资金压力。以家庭为主,种植规模小的农户,并不一定要花大价钱去买大型农机,他们只需要在农忙时向合作社或村里租赁使用,这样省人工、省钱、也省事。
抱团取暖还有利于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虽然目前市、县、镇农业部门和部分高校有一定数量的农技专家、工作人员,可以给需要帮助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但人手有限,他们不可能挨家挨户上门指导。农业合作社或者以村为单位“抱团”农户,可以派出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学习农技,聘请农技人员,来解决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
开展技术培训 引进专业人才
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方面可能遇到的操作技术问题,南安也有了初步探索。南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结合南安各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分布,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人员参加。同时邀请泉州市、南安市的农业专家授课,在各乡镇开展相关产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农机安全操作常识、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介绍、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以及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等适合南安市农业生产的相关课程。
以惠安为例,为解决农户种植技术方面的困难,该县农业农村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帮助农场主。如举办培训班,储备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加强农业专家工作站建设,引进农业专家入驻当地农场和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当地种植业站、农安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单位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县里3家农民田间学校举办田间公开课,开展理论培训、现场观摩等教学,引导人才参与项目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真切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等措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