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竹箫声动 新一代南音洞箫制作传承人推陈出新

  • 来源:东南早报
  • 2022-07-22 09:35:57
分享到:
  • 收藏

竹箫声动

■本期执行 赖小玲 李淑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有着“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之称的泉州南音中,乐器演奏自有其规矩,比如琵琶是横抱弹奏,起指挥乐队的作用,而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此外,所用洞箫也是比较独特的,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所以亦称之为“尺八”。演奏中,洞箫与二弦,一主一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曲子旋律缠绵悱恻,而洞箫柔和优美的音色,最能融入演唱者的歌声,起着奇妙的衬托作用。所以,一把好的洞箫,在南音表演中十分重要。

可喜的是,新一代南音洞箫制作传承人,推陈出新,制作出了既有高“颜值”,吹奏音域又有新拓展的洞箫,让泉州南音这一千年雅乐锦上添花。

《顶天立地》洞箫

大胆改良 洞箫化身“萨克斯”

一个夏日的午后,记者来到“80后”南音洞箫制作传承人杜志阳工作室,开启了一段“洞箫文化之旅”。

酷暑难耐,杜志阳的一曲洞箫演奏,却让记者觉得曲调徐缓、悠扬,心境亦清凉了下来。

随后,杜志阳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工作室,着实开了一番眼界。最吸引人的是一把外形与萨克斯管相似的洞箫。这是杜志阳受老师陈强岑首创的低音洞箫启发而创作的。箫管有弯度,更方便人们演奏。箫的尾部也做了弯管处理,除了突出特色外,最主要是可以让声音产生共鸣。“有的传统乐器造型未必能吸引年轻人,因为这把造型独特,有的人因为好奇尝试吹奏而渐渐喜欢上洞箫。”杜志阳说,制作这把八孔低音南箫花了一年多时间,由于比传统南箫多了2个发音孔,此箫吹奏的音调更多,吹奏音域比传统箫低5度,有利于延伸传统南箫的低音区。

《和鸣》洞箫,酷似“萨克斯”,是洋为中用的新一代作品,是继改良版低音箫之后,洞箫制作工艺的又一个里程碑。利用加键原理,丰富其演奏技法,完美地解决了传统洞箫的音程问题。

杜志阳吹奏外表酷似“萨克斯”的八孔低音南箫。

区别于传统洞箫,杜志阳做了许多改良:有的洞箫长度比人高、有的管底加了支架、有的吹口还能调整旋转、有的箫底部不是传统的圆形而是精心刻上心形或窗花状……他表示“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最深体会就是要‘大胆创新’,不畏挑战,不惧失败。”他制作出新型低音二弦,并获得了专利。

据记载,作为闽南弦管主要乐器的南洞箫,是在唐、五代,宋初伴随南音进入泉州的,故南洞箫制作工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传入。“在千年的演奏历史中,尽管在形制和音质方面略有变动改进,但洞箫总体变动很微小。很多人演奏洞箫,但鲜有人制作洞箫,作为南音演奏中的一根定音神针,它应该受到重视。”杜志阳说。

潜心制作 好箫需“内外兼修”

杜志阳自号“无非”,用以警醒自己远离外界是非,专心制作洞箫。平日里,除了与弦友们交流演出之外,他便一头扎进工作室,潜心钻研南箫制作技艺。

二十多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匠心”。

初次接触洞箫,杜志阳还只是洛江区马甲镇义山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一次机缘巧合,他看到校长谢锦章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南音“四大件”。好奇心驱使,杜志阳随手拿下一把洞箫,放在嘴边,没曾想,竟吹出了声音。谢校长觉得杜志阳有这方面天赋,就对他说:“明天放学来找我,我教你吹洞箫。”在校长的指导下,杜志阳仅用一个学期,就熟练掌握了两首南箫乐曲。

小学毕业后,杜志阳买不起洞箫,这个14岁的少年突发奇想,他上山砍来竹子,又借来校长的洞箫,“依葫芦画瓢”自己动手做出了一把洞箫。谢锦章对杜志阳的“处女作”给出了较高评价,并指导他对吹口进行改善。

初中毕业后,杜志阳无论到哪打工,都不忘南箫演奏和洞箫制作,这份“长情”也注定了他与南箫“此生分不开”的缘分。

在他心中,挂在校长办公室墙上的老箫——“清凤”才是他心中真正精良的南音洞箫。“它一直是我制箫生涯中的一个标准。”对好箫的追求,让杜志阳在制箫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6年,杜志阳成为文化宫南音乐团的一名洞箫演奏员,一年后,杜志阳有幸结识了著名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之一陈强岑。

“吹箫者众,制箫者寡。我与老师的相识,可谓相见恨晚。”在陈强岑的指点下,杜志阳从“野路子”开始转为系统性认识和学习南箫,南箫的演奏技巧和制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文化宫演出的十年,杜志阳深刻体会到南箫演奏对制作的益处。“不会吹洞箫的人,是制作不好洞箫的。一把箫做得好不好,只要一吹立刻就能知道。”

说着简单,做着不易。南箫制作工序繁杂,步步门道。阴干、切头、烤直、画中线、做吹口、画音位、开封、钻孔、调音、刻印……每一步都凝结着制箫人的智慧与心血。

杜志阳的工具墙,许多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

首先是选材。为了找到适合的竹材,他会自己到德化深山中寻找,或者托德化的山农帮忙寻找。“德化海拔高、气温低,这样环境下长出的竹子更坚韧。”而且,竹材选择也要遵循“中庸之道”:太老的不行,太嫩的也不行,以3到5年为最佳。

其次是制作。“做一把洞箫,仅阴干这个环节就要两年。”这需要制箫师耐得住寂寞。“而一把好箫要有三个标准:一是器型,要让人一见就喜欢;二是接触,手感要舒适;三是吹奏,不仅吹嘴要好,音准音色更是基础。”

在杜志阳眼中,每根竹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制箫师需要根据其特点去创作,既要遵循传统的“十目九节”的规制,也要对洞箫的外观进行艺术加工,做到“内外兼修”。“一把南箫拿在手上,要能看到文化内涵。”杜志阳的观念在他的洞箫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小一根竹子,融合了书法、绘画以及篆刻,既文雅又美观。

给洞箫刻上“窗花”形状,起点缀作用。

给洞箫刻字,附上主题。

杜志阳制作洞箫时,追求细节上的美。

巧妙运用 洞箫修补化“憾”为“美”

吹奏洞箫的人,绝大部分都会遇到洞箫开裂的情况。因为天气的原因或不当的保养,加上竹子本身的特性,有的洞箫用久了还会破洞。洞箫开裂后有很多方法补救,比如填充竹粉或各种黏合剂,或用扎线法,但这些补救只是暂时性的,可能“二次”开裂,且不美观。但是,一支洞箫用久了,拥有者往往已经习惯或注入了较深的感情,不忍弃之。针对这个难题,杜志阳苦思冥想,做了很多尝试。

他巧妙运用古人智慧,借鉴洛阳桥桥墩修补所用“燕尾扣”,加以改良用于洞箫裂缝修补。“传统修补法比如扎线法,会影响箫管震动,‘燕尾扣’修补法则能大大延长洞箫的使用寿命。”杜志阳表示,他制作“燕尾扣”状的小铜块,然后,在开裂的地方根据小铜块大小进行挖孔,再将小铜块放入凹槽内,并进行细微调整,直至铜块能够完全吻合地放入凹槽。小铜块产生向内的拉力,能够有效防止开裂的洞箫再次开裂。

洛阳桥墩“燕尾扣”

改良洛阳桥墩“燕尾扣”用于洞箫修补

在一支洞箫上,记者看到镶嵌上去的绿松石看起来很自然。原来那个位置也是有个小缺口,聪明的杜志阳将它化憾为美。

将破旧的洞箫用“绿松石”镶上,使之牢固又不失雅致。

“而这把南音洞箫上,我按照缺口的形状刻上了一只蜘蛛,取名为‘喜(丝)从天降’……”杜志阳介绍着自己的“杰作”。

他说,他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一支好箫,一种充盈的人生。

标签: 推陈出新 校长办公室 执节者歌 突发奇想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