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报!德化赤水镇狮仔山:狮仔山下 昼练北拳 夜伴狮舞

  • 来源:东南早报
  • 2022-09-02 09:43:58
分享到:
  • 收藏

泉州网9月2日讯(记者 李菁 庄丽祥 通讯员 许华森 童晓萍 实习生 张盼玲 文/图)在德化县赤水镇南部偏西,有座狮仔山,山下的永嘉村有支大名鼎鼎的舞狮队,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狮仔山上有古哨所、古战壕用于抗倭拒匪。如今,狮仔山下的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绘制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

德化赤水镇狮仔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狮仔山下舞狮习俗

历经400多年传承

在永嘉村,狮仔山如同一头卧狮守护村庄。狮子山下,有一支舞狮队抢足了镜头。

在德化,舞狮活动在明清时期已很盛行,永嘉村的舞狮队则可追溯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当时,嵩山北少林弟子许廷云受聘为永嘉寨武师,“昼练北拳,夜伴狮舞;遇敌击之,逢节娱耳”,许廷云成了永嘉舞狮的宗师。

清顺治年间,莆田释威到永嘉寨任教,将许廷云的自由“狮舞”套路融入各种徒手武术招式及器械训狮招式,创建“嘉龙南狮队”,被赞为“威狮镇寨,锦水无灾”。释威的得意弟子许暹,在戴云山采药时,偶得白鹤鼻祖方七娘真传,遂将南拳与白鹤拳组合,自创“嵩鹤拳”,将拳套融入戏狮娱乐之中。

1908年至1948年,出生于赤水镇,自幼得白鹤拳真传的潘孝德在永嘉寨、珊宝堂、英显宫设立“临时武馆”。其不但潜心授艺,还将旧传拳套加以改进,对南狮的训法加以更新,使得白鹤拳术发扬光大,舞狮技艺更加精湛。在此期间,永嘉村、福全村两队舞狮队合并为一,称为“永福狮队”。永福舞狮队迎接外来过境狮队的传统演练过程有五个关卡,包括“迎狮”“接礼”“文会”“演技”“武比”,每个关卡都极具趣味和传统特色。

永嘉村的舞狮队

如今,永嘉村会在固定的节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舞狮表演。如春节时的舞狮表演,是为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举着分别绣着龙、虎图案的仿古锯齿边彩旗打头阵,蜿蜒行进在乡间田野里,队伍后面紧跟着舞狮、三通鼓、南音、大钹等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伍,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明代山顶置观察哨

永嘉古寨抗倭拒匪

在狮仔山下,有一座曾用于练武、舞狮、抗倭拒匪的古寨——永嘉寨,该寨距今已有1063年历史。据永嘉许氏族谱(清乾隆版)记载,永嘉寨原来叫洪家堡,建于955年,明代改称永嘉寨。永嘉史称“四大血战”的抗倭战役就源于此寨。

永嘉寨石砌而成,规模宏大,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系德化县西部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寨堡。寨东、北群城门各l座。东门为正门,北门外有古井一口,深100多米,为寨内居民饮用的水源。原寨中坐西向东覆盖屋宇,寨四角安置土火炮四门,后被毁没。南面寨墙有石阶可上,可供守寨乡勇观察敌情和在城墙四周行走。1924年,东路讨贼军团长许振光带病驻扎寨中,并在该寨石墙上加筑土墙2米多高,四周置有枪眼、哨窗。

除了大名鼎鼎的永嘉寨,如今狮仔山的山顶还留存有古哨所和古战壕。明万历十年(1582年),永嘉村许姓开基祖许时斋在双髻山尖、南山岐尖、狮仔山尖、虎头山尖、吊尾圻山尖置五个观察哨,“倭匪逼境,以火为号,乡勇击之”。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年末,倭寇虐侵赤水,观察哨点火报警,途经永嘉的嵩山北少林弟子许廷云力助许氏族人血战倭寇于扳洋格外,打退倭寇。

历史文化中心村

古桥古厝有古韵

永嘉村是赤水镇集西南部的历史文化中心村,村中自然是古韵十足。村里有唐朝的永嘉寨、宋朝的喜捐碑和孝僧树、明朝的旗杆夹和古拱桥、清朝的勋德碑和廉官树……

走进永嘉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云龙桥上有村民在纳凉。云龙桥初建时由两根长21米的方木架设而成,后改建为屋廊式桥亭,由36根木柱及56根横梁组成。桥长25米、宽3.5米、高3.5米,为木瓦结构,屋顶为歇山式,盖黑色瓦片,两边有风雨披。屋廊两旁置长椅,供过往行人歇息。

云龙桥

云龙桥亭上还有座云龙宫,是闽南较为少见的以桥亭为依托建架的古式建筑,庙内奉祀明代洪武年间保存至今的渡海观音菩萨,庙宇内画有山水、花草、鸟兽及许多历史人物。

永嘉村的古厝

村中的珊宝堂则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珊宝堂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风格独特,屋顶两端上翘呈凤尾式。目前,左侧门外设置了篮球场和老人活动场所,供村民们运动休闲。

年平均气温17℃,森林覆盖率达90%,全村有水田1200亩、反季节蔬菜基地85亩,山地种植生态油茶1010亩……如今,狮仔山下的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绘制一幅水清山美的山水画卷。

标签: 少林弟子 大名鼎鼎的 勤劳的双手 建筑面积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