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看点!【闽人智慧】安平桥:古代“基建狂魔”炫技之作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09-09 15:32:20
分享到:
  • 收藏

核心提示

近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新建福(州)厦(门)铁路全线铺轨贯通,网友纷纷点赞评论:“大国工程”“基建狂魔上新”“人类技术天花板”。


(资料图)

你知道吗?在古代泉州也有这样一座桥,它堪称是古代“基建狂魔”的炫技之作。

坐拥“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头衔,无桥可敌。

花式炫技,明明是一座桥却采用三种桥墩式样。

45000立方米石材打造,却不使用任何现代化设备。

这就是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畔的安平桥。

□来源:新福建

摄影:泉州晚报记者 陈英杰

作者:晋江经济报、吴培文

安平桥横跨于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交界的水域上

安平桥是晋江安海通往南安水头镇的一座梁式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为古代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也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桥。

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一枚邮票图案名称为福建晋江安海镇。这是安海镇首次登上“国家名片”,入选邮票图稿主视图之一正是安平桥。

安平桥究竟有何魅力?能在众多古迹中脱颖而出?

听潮楼历史悠久

●创造多个世界之最

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

宋时,由于泉州海交贸易发展的需要大量建筑桥梁。跨海大桥的建造,不仅需要财力物力,还得有建桥技术为支撑。

安平桥的桥体横跨东西走向,是花岗岩石料构筑的梁式石桥,全长2255米,约5华里,因此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有疏水道362孔,桥墩361座,桥板2308条,整个工程包括桥栏、桥台及附属建筑等需石材45000立方米。

这样浩大的工程,在宋代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巨石是如何开采,如何搬运,又是如何架设成功的呢?

安平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又有所创新。运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在涨潮时用船运载石板,浮架于桥墩之上,待潮汐慢慢下退,大块石桥板再横放在桥墩的上面。

桥完工后,利用桥墩养殖牡蛎,待牡蛎长成后其外壳嵌包着桥墩,这样可减少海浪的冲刷和外表风化。

这是在海洋贸易带动的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积累、发展出的先进筑基建桥技术。

安平桥桥墩筑成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三种式样。

船形桥墩减缓水流冲击

由于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设计者因地制宜,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设置桥墩的位置和形状,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域里筑长方形墩,在水流湍急的水域里筑双头尖的船形。

可见,智慧的闽南人在当时就能巧妙运用潮汐涨落规律,区别不同部位,采取形态各异的桥墩结构,以缓和水流冲击。

这样高超的造桥技术,使得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安平桥》文中也赞叹:“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

护桥石将军披甲执剑

●围绕安平桥的世代接力

安海地处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扼晋江、南安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商贸重镇。

当时,安海港海交贸易非常繁荣。桥未建时,专靠舟渡。

然而,当时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岸的海浪水急,汹涌澎湃。船渡的艰难,严重影响港区货物的吞吐,制约了当地交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当地民众都有一个心愿:修建一座跨海桥梁。

可要在万顷波涛上架设这么长的海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据明《八闽通志·卷十八》载:“安平桥在石井镇(今安海),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议为石桥,镇人黄护及僧智渊各施万缗为之倡。”

牵头人、捐资倡导者都有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安海的殷实商人也群起应之,纷纷捐款用于造桥。难得的是,往来于安平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

安平桥从创建至今,无不体现出了安海人的合力、慈善和大爱。

白塔位于安平桥桥头附近,是古代船舶近岸航行的航标。

据《安海志》载,造桥工程完成过半,主持人和募捐人先后离世,工程被迫中断。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衿因士民之请,再集资成之。

通过多人多年与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合力修建,安平桥终于在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

通桥之后,险恶的海湾渡口变成坦途,与泉州内陆腹地紧密相连,可谓四通八达。

八百多年来,在山洪、潮水、台风、地震等自然力的侵袭及人为的破坏下,安平桥能够确保畅通并一直保存至今,经常性的修缮是必不可少的。

据载,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共482年间,共有17次重修。这些修缮让安平桥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安平桥水心亭

●名人与名桥

安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1961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无数先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安平桥这一伟大工程。古往今来,众多名人大家也被安平桥的伟大所吸引。

儒学大师朱熹曾途经安海,游览过安平桥的两岸绝佳风光。

1938年,弘一法师应安海水心亭丰德法师之请,从漳州经同安梵天寺来到安海,住安平桥头的水心亭,居住在这斗室中,并提笔命名斗室为“澄渟院”,意为“心清净如水”。

现在,澄渟院门前的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就出自弘一法师之手。

1962年11月,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一行用一个月时间在福建视察,并为《郑成功》电影剧本的创作搜集资料。

郭沫若等驱车到安平桥,写下了一首《七律·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凌波卧虹,飞架碧涛,安平桥宛如一条玉龙横亘于碧波荡漾的海湾上,左接安海,右连水头。

在那个以“舟桥水路”为主导的年代,在商贸流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古代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端口,有其光辉灿烂引以为傲的昨天。

今天,安平桥是海内外安海人的乡愁寄托,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代表性遗产点之一,诉说着泉州人引以为傲的精神与智慧……

标签: 南安水头 现代化设备 跨海大桥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