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要闻】【述说泉州】古城背街小巷启动修缮,建设者与守护者—— “以修文物的手法修古城”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10-10 08:48:44
- 收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述说泉州】
古城背街小巷启动修缮,建设者与守护者——
“以修文物的手法修古城”
□记者:殷斯麒
城市修补的难点在于不能大动筋骨、大拆大建,而是要以精心、细心、耐心的“绣花”功夫呵护她。2017年,庄胜宏到泉州古城办担任项目建设组副组长,先后参与实施金鱼巷微改造工程、中山中路示范段提升工程、29条中山中路周边街巷综合提升工程等系列保护性提升工程,在古城大街小巷留下了汗水和足迹。
古城到底要怎么修?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摸索中,他和一群泉州老工匠探索出修缮的方向——“做减法”,力求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历史原貌。“为了做到一街一特色,从金鱼巷微改造开始,我们在原材料、老工匠、古法工艺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到各县(市、区)去收购砖石、旧构件,组织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师带徒’参与古城街巷立面修缮工作。”庄胜宏说,像刘大山、蒋钦全等都是著名工匠,他们是用修文物的手法来修缮古城的。
修古城到底有多难?古城每条街巷宽度不同,最宽的有7米多,最窄的只有90厘米。“很多巷子施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帽巷最窄宽度只有90厘米,我们创新采用管线立排法,使用雨水管置于污水管之上的立排方法,预留电力管道和电信管道。同时在检修位置建一个检修井,在井内再挖一个小型检修井通到污水管,形成‘井中井’‘盖中盖’的模式,解决街巷通道不足和后期维修的问题。”庄胜宏介绍。
近年来,近百条背街小巷修补改造,让生活其中的群众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质。“变化很大,以前台风下雨巷子里就会内涝,雨污分流后再也不用担心了。电线落地更安全,天际线整洁美观,老房、危房重新加固,街坊邻居店面生意也越来越好。”住在象峰巷的老居民李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