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鲤侨名厝⑨丨青龙巷里藏洋楼,就连门口花砖都有故事

  • 来源:鲤城微事微信公众号
  • 2022-11-30 20:38:41
分享到:
  • 收藏

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鲤城辖区有众多华侨建筑,它们承载着鲤籍侨胞乡愁记忆,既是联结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是展示鲤城深厚侨文化的重要窗口。由鲤城区侨联主办,泉州网、鲤城微事协办推出【鲤侨名厝】专栏第一辑,带您走进知名侨厝,聆听侨亲故事,探寻建筑里的家国情怀。

青龙巷陇西楼

泉州有句古话叫:“金青龙、银聚宝”,说的就是青龙巷和聚宝街。宋元时期,聚宝街是泉州的重要贸易之地,商贾云集于此做生意,然后在与之相隔二三十米的青龙巷建住宅,因而青龙巷虽不长,却藏着不少深宅大院,李妙森故居便是其中之一,因门楣上有李氏“陇西衍派”堂号,所以又被称为“陇西楼”。


【资料图】

李妙森出身穷苦,13岁就带着母亲离乡,到泉州城南门外的马车店里打杂谋生,后来下南洋到菲律宾,从小贩做起,有些起色后开了小杂货铺。李妙森有5个儿子,李家生意从李妙森之子李文沛手上越做越大,在当时菲律宾的宿务和马尼拉都有生意。在生意鼎盛时期,李妙森回到泉州,在青龙巷建房给家人住。由于房子太大,且对建筑要求很高,先建完南面,后来陆续建完北面。

陇西楼位于青龙巷的“龙头”地段,始建于1934年,是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中西合璧式洋楼。门楣上“陇西衍派”四个字的落款时间乙亥年(1935年),是大楼的建成时间;落款人为“蔡浚”,蔡浚是泉州月窟房蔡氏的第十一世、民国泉州知名书法家,泉州通淮关岳庙正大殿中央上方的“鼎汉立宋”以及山门后的“匡扶汉室”两块匾额,都出自他手。

泉州通淮关岳庙的“鼎汉立宋”“匡扶汉室”两块匾额都出自蔡浚之手。

陇西楼高两层,采用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建造,许多建筑材料都是当年直接从南洋运来,至今十分坚固。洋楼一层大门保留闽南民居特色,大门内凹,门前有两根西式外廊柱,两侧是三拱券外廊。大门左右侧还有一副砖雕藏头联:“青峰紫气,龙垵流芳”,既说明李氏家族来历,还与“青龙巷”名字契合,颇见风致。

大门两侧所用的南洋花砖别具一格,历经80多年,色泽依旧鲜明。花砖上是印度教象头神图案,象头人身,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右腿屈起,左腿垂下,背靠椭圆形蓝色光屏,光屏边缘是绿色焰火。须弥座下还有一只黑色老鼠,直立望着象头神,这是象头神的坐骑兼好友,被视为招财吉祥物。在印度教神话中,象头神是学识之神,也是商人和旅行者的保护神。

象头神共有四只手,手持莲花、念珠等物,手腕上都戴着珠镯,头上戴黄帽、束宝箍,脑门上有瑞花,额头有红色吉祥痣,眉间有菱形图案,嘴角伸出两只长牙,其中右牙折断。在印度教神话中,象头神曾得神仙传授知识,因内容太多,把笔写坏了,便折断自己的右牙代替笔,继续书写,这才有了断牙形象。

进入陇西楼内部,天井中有两根与门前造型一致的廊柱,廊柱与地面衔接处分别设有一个方形出水孔。这是当年从南洋引进的建筑理念,每到下雨的时候,楼顶的雨水汇入中空的廊柱,再顺廊柱流下,最后从接近地面的水孔涌出。这样的排水方式既方便楼顶雨水排泄,雨大的时候,水能喷出半米远,成为院中一景。

二楼西侧的天井围栏旁,有一组精致的“四时花卉”透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遭损坏,但仍保留了“哭秦廷包胥尽忠”“意寄焦琴”“老圃秋容”“花中君子”等彩绘,题材广泛,栩栩如生。陇西楼顶上原有造型美观的山花,可惜损毁无存。

闽南风格的外墙、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精致传统的红色砖雕、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时至今日,透过留存下来的诸多精美细节,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陇西楼的美轮美奂,多元文化在这里彼此交融,浓缩呈现。正因为这份美丽,陇西楼成为电影《潘玉良》的取景点,还于2013年被列入福建省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它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鲤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源:李淑媚、李蓬源

来源:鲤城区侨联

标签: 多元文化 通淮关岳庙 匡扶汉室 栩栩如生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

致全市市民的倡议书
地市 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