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播:泉籍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在千年刺桐城的过去思考未来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12-12 09:43:33
分享到:
  • 收藏

王铭铭 (黄灿昆 摄)

人 物 名 片


(相关资料图)

王铭铭

著名人类学家

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布朗纪念讲座首位亚裔演讲人

小山丛竹书院山长

远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这或许是无数学者的宿命。泉籍著名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亦是如此,他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出发,远行英伦读博,担任过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伦敦大学访问教授,同时还长期深入我国西南田野考察,学术足迹遍布海内外。近年来则频频回泉,担任小山丛竹书院山长、扎根基层做学术研究、带北大博士生来泉作博士论文,将关注的目光重重地投向祖祖辈辈脚踏的土地上。

□记者 陈智勇

《刺桐城》成为海内外学者了解泉州的窗口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王铭铭的《刺桐城》成为海内外学者和广大读者了解泉州的窗口。该书早已在1999年出版,原名为《逝去的繁荣》,2018年再版时,增加了一篇长达3万余字的绪论,书名也改成《刺桐城》,这是一位人类学者考察家乡20余载的心路历程,也是其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书还于2009年在英美以英文出版。

上个世纪末,王铭铭连续担任五届全国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班主任,并与学术前辈费孝通一道创办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博士点,对于中国人类学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海内外刊物发表大量论文,出版数十部著作。

带北大博士团多视角发展“泉州学”

小山丛竹书院作为“泉州旧八景”之首,因欧阳詹、朱熹、弘一法师等重要贤哲在此留下足迹而闻名遐迩。

“先贤之‘心’是遗产承载的精神价值,是遗产形式背后的价值。”王铭铭说,保护好文化遗产,要避免无端守护遗产的“空壳”,而是要更多地发掘、尊重和珍惜遗产所承载的精神价值。

2018年,我市开始复建小山丛竹公园,逐步将其打造成历史文化主题公园。2021年5月16日,“重光”后的小山丛竹书院迎来首场讲座,以“书院重启”为题,邀请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教授到场主讲,王铭铭主持了此次活动,进行了一场精彩而令人回味的思想碰撞。

活动前夕,王铭铭受聘小山丛竹首任山长,王铭铭也以新的“角色”出现在家乡人民面前,牵头实施“小山学堂·泉州学文史系列讲座”等,邀请名家学者莅泉,也吸引众多本地文化名家相继走进小山丛竹,力争将这里打造成为“立足泉州,放眼世界”的文化地标与学术高地。

2022年7月9日—10日,“老城市,新视野:国内名校博士泉州学论坛”在小山丛竹书院举行,以新题域、新观点、新视角发展“泉州学”。在筹备此次论坛时,王铭铭率博士生团队进行研究统计,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自2002年以来的20年间,有17篇名校博士论文与“泉州学”息息相关。这些名校博士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多达5位,几乎都是王铭铭带出来的高徒。此前,王铭铭带北大博士团在泉设立田野工作站“鹦歌山居”,推动家乡泉州进行了学术接力与传承。

开放包容让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王铭铭是位高产的学者,多年来出版了大量学术成果,其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茶·街·庙:泉州城乡人文区位考察与研讨》《从东南到西南》等就是他关注家乡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名人类学家,王铭铭对历史的思考一直贯穿其人类学研究中。《刺桐城》就是王铭铭历史人类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评论界誉为“一部跃动着鲜活生命历程的、内容丰赡的‘泉州传’”,这部书的副题为:“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他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探寻泉州从地方走向世界的密码。

“我们的一些研究聚焦于闽南地方文史遗产,主要叙述闽南的地方性,另一些研究则反其道而行之,聚焦于闽南的海外交通史、港市轮替史、华侨史,主要叙述闽南的世界性。尽管学界给出两种全然不同的‘闽南形象’,但作为事实存在的闽南只有一个。我认为,闽南是合二为一的——它正是地方—世界的典范。”王铭铭说,他一直为泉州昔日的繁荣寻找历史印记和学术支撑。

“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让泉州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也形成了泉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精神特质。”王铭铭说,历史上,泉州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不仅是由于商人做生意需要,官员和老百姓也极具包容性,因此形成了泉州多元的文化。今后,开放与包容也将进一步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泉州人新的辉煌时光。

标签: 人类学家 北京大学 商贸中心 历史人类学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