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狮”话】非遗传人精心创作 木偶狮头萌趣十足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12-13 09:53:27
- 收藏
泉州晚报《泉州“狮”话》栏目 激发木偶头雕刻非遗传人创作热情
【资料图】
木偶狮头在卖萌
黄雪玲将自己对狮子的理解融入木偶头雕刻中
黄雪玲创作的木偶狮头,形象、神态和颜色都有别于传统狮头。
台湾收藏家收藏的黄义罗木偶狮头作品(黄雪玲 供图)
核心提示
“喜怒哀乐一台戏,寸木窥人生百态。”木偶戏是泉州一张享誉世界的闪耀名片,在泉州经典木偶戏剧目中,常常可以看到狮子的身影,甚至不少以狮子为主角,如《元宵乐·舞狮闹街》《狮子舞》等经典木偶剧;在世界各地的木偶收藏爱好者的手中,木偶狮头也是不少人的心头好。
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背后,有精湛的木偶雕刻技艺支撑。有着悠久历史的泉州木偶头雕刻,刀法洗练精确、粉彩工艺水平极高,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更是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代表着泉州传统木偶头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
近日,国家级非遗“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第四代传承人、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黄雪玲,在传统木偶狮头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传统青狮、古城石敢当及实物幼狮等形象元素,创作出有别于传统、萌趣十足的木偶狮头。
□记者 黄宝阳 文/图(除署名外)
造型颜色可爱萌趣
“一直关注你们晚报《泉州‘狮’话》栏目关于狮文化的报道,特别是你们报道的古城各式各样的石敢当,我觉得十分有趣。刚好最近有个台湾收藏家,将他收藏的早年我父亲创作的一个木偶狮头图片发给我,我便萌生了创作一只不一样的木偶狮头的想法。”在位于鲤城区棋盘园的黄义罗木偶雕刻艺坊内,黄雪玲正细心为一个狮头上粉。
记者见到,她手中的狮头,与常见的木偶狮头相比,嘴部较为突出,耳朵是竖起来的,脸型更为瘦削,圆圆的眼睛让其神态既有传统狮子的神气,又不失萌趣;颜色上,也有别于传统的青狮及狮头,蓝色、金色、白色、粉色等组合更为柔和,加之狮头、眉毛和脸颊上一些“小金堆”的点缀,让其增加了几分可爱的气质。
黄雪玲介绍说,这只狮头是在其父亲创作的泉州传统木偶狮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嘴部融合了古城石敢当嘴巴的造型,脸部和耳朵则是参考幼狮的形象,“仔细观察会发现,相比成年狮子,幼狮脸型更为瘦削、耳朵是立起来的。”在颜色上,既保留了传统青狮的绿色,但是较轻,没有那么饱和,偏向于莫兰迪色。狮头、眉毛和脸颊上的“小金堆”,运用的是江派传统技法堆沙,这样处理让狮头看起来更加立体。整只狮头相较于传统的形象,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幼狮的萌趣。
几代木偶头雕刻师创新不止
黄雪玲的这次创新,并不是心血来潮,是在继承泉州几代木偶雕刻大师优良传统上的一次探索。
江加走是泉州传统木偶头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又是突破传统的转折性人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师承、发展了泉州傀儡头雕刻的优秀传统技艺,在虚心吸取了前辈和同辈的木偶头雕刻家丰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民间生活,观察各种人物和寺庙佛像的特征,加以提炼创新,把50多种木偶头像继承发展创作到285种。他所雕刻的木偶头,形神兼备,内心刻画细腻,想象力极为丰富,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因此,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
黄雪玲的父亲黄义罗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该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声名远播东南亚等地,制作的木偶头便备受海内外收藏爱好者的推崇。黄义罗在继承前辈优良技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将木偶头造型发展到400多种。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而是在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黄雪玲说,每当父亲要尝试新的创作,会翻阅大量材料,从书籍、电视、图片中寻找灵感,提炼新形象、新特点,再结合早期祖师爷创作的形态进行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江派第四代传承人,黄紫燕、黄雪玲姐妹在继承前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也着力对脸谱和人物进行创新,她们在保留作品的传统韵味的同时,尝试融合一些现代元素,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从而促进木偶头雕刻艺术的传播和传承。
“几代木偶头雕刻师珠玉在前,要在方寸之上有所突破,其实很难。”黄雪玲坦言,她们更多的是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作品当中,比如这次的狮头创作,她更多是将自己此刻对狮子的理解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