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视野】做好食安“守门员” 市民吃得更放心

  • 来源:东南早报
  • 2023-01-10 09:38:07
分享到:
  • 收藏

在今年两会,食品安全依然是 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片)

做好食安“守门员” 市民吃得更放心

超市内的食品安全检测室

■记者 李菁 吴嘉晓 庄丽祥 通讯员 林颖杰 文/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今年两会,食品安全依然是不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泉州市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贯彻于食品安全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为市民把好食品“安全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批次)

2012年:1196 2021年:54398

●食品安全快检(批次)

2012年:3.18万 2021年:31.05万

代表委员

加强智能化建设 赋能食品安全监管

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詹游霖提交了关于加强智能化建设、赋能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詹游霖建议,我市可建立“智能化+食品生产企业”平台,打通各部门数据资源,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杜绝食品安全漏洞。建立“智能化+数据共享”系统、“智能化+视频监管”系统、“智能化+溯源追踪”系统、“智能化+预警应急”系统和“智能化+公共服务”系统,保障市民餐桌安全。

“举例来说,泉州推广‘明厨亮灶’工程的成效显著。之后,可以通过‘智能化+视频监管’,在食品生产的其他关键环节场所(如原料仓、生产车间、成品仓)进行视频监控,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詹游霖表示。

市政协委员、泉州市营养健康协会会长林海云表示,近年来,我市外烩餐饮行业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市、县两级也纷纷成立了外烩餐饮行业协会。这不仅是从业者“抱团发展”的自觉行为,也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有效手段。他建议,今后,外烩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还应该加强营养知识培训,增强营养配餐的理论和实战能力,从而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

市人大代表、中国制茶大师陈两固认为,在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的建立上,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或可借鉴安溪铁观音茶叶质量卫生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做法。“不久前,安溪某知名茶企为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就与某食品安全检测有限公司、厦门大学联合开发建立了一套茶叶身份追溯系统,该系统运用过程信息编码和产品信息编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完整、动态地标识茶叶产品形成过程各环节的信息,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部门行动

食品安全监管 泉州“有一套”

食安监督抽检批次10年翻45倍

在晋江梅岭综合市场,有市民正在食品安全便民亭外仔细阅读公示牌上的信息,公示牌上标有提供免费食品检测服务的内容。在超过5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便民亭里,设置了检测实验室、市民送样休息室和调解室等。当市民对农贸市场内的食品农产品和部分食品安全有疑虑时,可以送到这里进行快速检测。

在农贸市场、超市、社区,市民们常能看到食品安全便民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食品安全快检车的身影。据了解,2012年,我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196批次,到2021年已达54398批次;2012年,我市食品安全快检3.18万批次,到2021年已达到31.05万批次。

“食品抽检是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总监肖朝晖介绍,我市在软硬件设施上同时发力,持续把食品抽检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有力举措和重要抓手。

目前,全市已完成126个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改造提升、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市场监管所快检室100%全覆盖。

流动乡厨持证上岗,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发出全国首张餐饮外烩“身份证”

乡厨、家宴、外厨……在泉州,餐饮外烩规模大、辐射也广。2017年10月19日,洛江区发出了全国首张餐饮外烩食品经营许可证,外烩流动厨师成了“正规军”。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科科长黄丽萍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00多名流动厨师取得许可资质。我市出台了《泉州市深化餐饮外烩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工作方案》,在省内率先对餐饮外烩经营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监管责任提出具体细化要求,让外烩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

走进安溪县城厢镇砖文庵后农村家宴中心,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原料清洗区、切配区、烹饪区、冷菜专间、餐具消毒区等功能区块一一进行细致分割,炉灶、食材存放室、消毒柜、留样冰箱等设施一应俱全,食品安全注意事项、卫生制度、节约办宴标语等悉数上墙。据悉,我市引导村居(社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设立相对固定、多功能的家宴中心,支持社会力量经营可租赁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共享厨具”和“共享厨房”,并鼓励餐饮外烩流动厨师购置移动餐车、冷藏冷冻车等先进设备。目前,全市已建设近70个“家宴中心”,其中仅安溪就完成36个农村家宴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全县24个乡镇全覆盖。

现场快速检测食品安全

小作坊治理监管有了“泉州名片”

在晋江市龙湖镇,由运营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了闽南传统民俗地方特色食品小作坊集中区,形成以“公司运营+招商入驻+传统民俗+文旅体验”形式试点小作坊集聚生产的“晋江”模式。在惠安县黄塘镇,针对原先分散在村落传统米粉作坊“小散低、脏乱差”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搬迁、统一治污,集中建设“苏塘”米粉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形成以“个体作坊+农业合作社”形式试点小作坊集聚生产的“惠安”模式……

“我们将规范发展地方传统作坊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等战略决策部署,结合不同业态、不同主体和不同经营方式,实施‘一品一策、一坊一策’,开展‘区域集中、精品示范、旅游展示、品牌创建’整治提升模式,试点推进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科科长朱青南说。

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主动上门服务、提前介入指导等方式,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小作坊取得了核准证书,并形成了一批包括湖头米粉、崇武鱼卷、深沪鱼丸、深沪花生、钟楼肉粽、美琼肉粕等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小作坊。

朱青南介绍,2015年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我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将小作坊示范点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已创建54家小作坊示范点。

风险等级上线

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

“在泉州,食品生产企业都被评定了风险等级,等级分为A级、B级、C级、D级,分值越高,风险也越高。”肖朝晖介绍。

据悉,我市创新开展了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综合运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和通用信用风险分类,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风险等级的评定是动态调整的。新设食品生产企业在获证的三个月内,将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一次监督检查,并首次确定企业风险等级。依托食品综合监管平台,市场监管部门会及时更新企业风险因素量化分值,实现全市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每月动态更新。

对获得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等的企业,会相应调低风险等级;对故意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则相应调高风险等级;对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直接定为最高风险级。

“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对A级企业原则上每两年至少开展1次全项目监督检查,B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项目监督检查,C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开展2次全项目监督检查,D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开展3次全项目监督检查。”肖朝晖说。

市民声音

从农田到餐桌 食品安全看得见

小小一棵青菜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现在,市民到超市买菜时,会发现小小的一棵青菜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扫,便能看到青菜的“出身”,包括产地、合格情况等食品安全信息。这是我市推行食品安全“一品一码”信息追溯体系后的成效,一棵菜从农田到餐桌的流转路径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为市民的菜篮子安全再加码。

“进入泉州市场的食品,都有赋码了,大家扫一扫就能看见。”市民李小姐说,进超市扫一扫已经成为习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科科长郑建龙介绍,2018年起,我市开始推行食品安全“一品一码”信息追溯体系,利用智能手机、微信扫一扫、虚拟货架等手段,建立起从批发源头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了“正向可溯源,逆向可追溯”。

经营者将交易商品各类信息上传登记后,消费者扫码就可查看信息,从而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注册用户达5.35万户,录入食用农产品追溯信息4635.92万条。

食品安全保障技能竞赛,检查厨房每个细节。

推广食安封签 外卖系上“安全带”

市民林小姐从事新媒体方面的工作,因忙碌加上独居,点外卖变成了她解决一日三餐的“标配”。检查外卖上的封签是否完好,是她吃饭前的“规定动作”。“我每个月起码有25天要点外卖,外卖封签普及后,吃外卖的安全感提升不少。”

据悉,2019年,食品安全封签推广项目列入了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4000万条封签逐级发放至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的推广单位使用,有效避免了外卖送餐过程中食品受到污染,保障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如今,泉州实现了企业从被动实施食安封签向主动印制使用转变,推动形成网络订餐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如今,市民拿到大部分外卖时,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食安封签,有“传统”的食安封签,一张长长的贴纸牢牢地粘住了打包袋的开口;有带封口的保温袋,再加上订书钉固定;还有小票式食安封签,依托热敏贴技术,通过一次性当场打印,一张单子既涵盖了外卖订单信息,又具备了食安封签的粘贴功能,省去了商户额外购买食安封签的资金成本……网络订餐配送过程“最后一公里”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

标签: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 监督检查 农贸市场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