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视点!【番客楼里的侨心】过溪大厝:见证叔侄南洋奋斗史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09-09 15:44:03
分享到:
  • 收藏

过溪大厝:见证叔侄南洋奋斗史

叔叔赖佳谋早年“过番”至印尼打拼,侄子英才、波水亦追随其到海外发展;佳谋返乡建造气派的过溪大厝,却未竣工便因疾而逝,侄子在大厝后续建洋楼,两种不同建筑融为一体;赖波水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带头捐资帮助家乡修建第一所中学

□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通讯员 戴白玫 董清寅 文/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泉州是著名侨乡,罗溪镇是洛江区华侨较多的乡镇,尤其是翁山村,海外华侨人数众多。翁山村先辈们在晚清及民国时期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从筚路蓝缕到事业有成,既有艰辛,亦有收获,赖佳谋、赖英才、赖波水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翁山村爱国华侨虽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心系故土,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热心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及公益事业,其精神可颂可敬。

汇集侨胞爱心的泉州市奕聪中学,现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

在罗溪翁山村东溪北畔,坐落着四座古厝,统称“过溪古大厝群”。

不惧险阻“过番”前往印尼打拼

从清末到20世纪初叶,地处泉州偏远山区的罗溪镇翁山村曾出现“下南洋”热潮,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相携出走南洋谋生。翁山村民赖赞堂的弟弟赖佳谋,便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因家境贫困,想要出人头地而“过番”前往印尼打拼的。佳谋自幼聪颖,到印尼后又勤奋好学,在当杂工时每天起早摸黑、不知疲倦地工作。不久,他就在印尼第三大岛屿苏拉威西岛的望嘉锡,经营起咖啡馆以及日常杂货店,在生意圈内逐渐成了气候,享有一定的名气。因赖佳谋在印尼以“泉昌号”为商号,旅印同乡亲切地称呼他为“泉昌佳”。

赖赞堂是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赖英才和赖波水,决心让兄弟俩前往印尼追随叔父赖佳谋学做生意。于是,在英才、波水兄弟俩年方14岁时,先后被送往印尼望嘉锡。当时从罗溪出洋至望嘉锡,须先从罗溪徒步数天到安海而后至厦门港,然后再搭荷兰客轮于海上颠簸7至8天才能抵达印尼雅加达,之后还要辗转至爪哇岛三宝垄港,最后才能抵达目的地望嘉锡。一路坎坷,一路艰险,对于年幼的英才、波水兄弟俩来说,要经历这样的旅途实属不易。不过为了生计,他们只能咬着牙硬挺过来。

精美木雕

手工水粉画

兄弟同心闯出一片天地

英才、波水在印尼望嘉锡落脚后,马上在“泉昌号”里跟着叔父学做生意。初来乍到,饮食起居等都需要适应,但英才、波水天生就是不怕吃苦的人,一有活就抢着干,从不说声累。叔父赖佳谋看这对小侄子如此懂事,很是欣慰,更加放心地让兄弟俩去操持店里的经营。

英才长得高大威猛,而且性格爽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经常返乡探亲。没承想,竟被匪帮盯上。那时罗溪地区驻扎着两大匪帮,分别由彭棠、则伙两人率领,经常光天化日打家劫舍。有一年,英才回乡探亲就被这两伙匪帮给“绑票”了,匪徒对外宣称捞到了“泉昌佳”的“金鸟儿”,索要大额赎金。为搭救侄儿,叔父佳谋咬牙拿出多年积蓄,这才救回英才一命。

数年后,英才、波水掌握了生意窍门,旋即自立门户。他们和赖仁堪、赖泮水、黄奕惠等人,合作组建了“启泰贸易公司”,店址位于望嘉锡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启泰公司主打“椰干”等土特产的出口生意。印尼盛产椰子,这种水果用途极广,果肉干燥后就是椰干,可榨椰子油,椰子饼粕还可以卖至德国当马匹的饲料。印尼是千岛之国,那时候岛与岛之间的交通全靠轮船,到各岛上采购,须常年奔波于碧浪狂涛之中。有时外出办货,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可谓辛苦异常。尽管尝尽苦头,但英才、波水初心不改,兄弟俩同心扛下了所有压力,终于把“启泰贸易公司”做大做强,并在商圈崭露头角。

过溪大厝后落加盖两层中西结合的小洋楼

青石雕构件

砖石结构

打造“朋山岭内最气派”的大厝

在今天的罗溪翁山村东溪北畔,坐落着四座古厝,统称“过溪古大厝群”。其中三座古大厝连成一片,坐北向南略偏东南,门堂形成一字形,正中一座是最精美的,也是20世纪30年代罗溪最堂皇的大厝,即由赖佳谋始建,赖英才、赖波水续建的过溪大厝。

20世纪30年代,赖佳谋在印尼望嘉锡开的“泉昌号”公司生意兴隆。事业有成的佳谋跟大多数闽南华侨一样,时刻渴望着返乡“起大厝”。1935年,他借着回乡省亲之际,筹备在翁山村东溪畔盖一座“朋山岭内最气派”的大厝。为打造这座名厝,佳谋特地花重金聘请来惠安的石、木能工巧匠,对大厝进行了“全屋定制”般地精雕细琢。据泉州市奕聪中学老师赖旭初介绍,当时修建这座过溪大厝,光手工打磨雕琢大门石堵的花卉骏马人物图案,就耗工时长达两年多。整座大厝花费的工钱难以计算,据说董事之人要求师傅把一天雕刻产生的石粉拿去换等体积的银粉,以此来结算工钱。惠安师傅竟不答应,故流传有“石粉贵过银粉”之说。可见工匠们在这座大厝上耗费心血之多、用工之繁复。

过溪大厝大量使用红砖红瓦,整体建筑色调浓烈。屋顶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屋脊动用大量色碗碎片堆砌图案而成,既有色泽鲜丽的龙凤呈祥,又有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让人叹为观止。木工斗拱、厅屏雕刻,以及房间门面上方扇形横条上的手工水粉画,艺术价值也非常高。屋内厅堂以典型的“半厅红”装饰,中厅奉祀先祖灵位。大厝门厅对看堵上都是青石雕刻,大门柱对联“泉溯源流思颍水,昌辉世族本松阳”是赖佳谋“泉昌”商号的藏头诗。另有一联“宅对祖居宗风克绍,门瞻翁后庭训丕承”则道出了赖氏世代传承祖训,对祖德宗功殷殷在怀、不敢或忘。据悉这些联由赖渊谋撰文、赖孙馥书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过溪大厝未竣工前,赖佳谋肠疾复发,溘然而逝,使得原先设计蓝图不能完整呈现,甚为可惜。在今天的过溪大厝还存有一些未完工的裙堵雕刻残件,那便是赖佳谋匆然离世时工匠们无所适从,没能继续完工而留下的遗憾之作。后来,英才、波水在叔父赖佳谋建好前两落的基础上,又在后落加盖了两层中西结合的小洋楼,后期再增建第四落及护厝。洋楼装饰则相对简约,体现了兄弟俩勤俭朴素的作风。赖英才之后也在印尼英年早逝,兄弟骨肉从此永诀,波水为此痛不欲生。过溪大厝也成为赖氏两代人南洋奋斗打拼的见证。

赖氏族谱

过溪大厝大量使用红砖红瓦,整体建筑色调浓烈。

乡村记忆馆传承华侨精神

1956年,波水再次返乡省亲。当时的罗溪位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教育落后。乡中没有一所自己的中学,乡内子弟读中学要往城里跑,路遥费重,深感不便。有一天,乡侨联人士和乡贤们造访波水家,殷切期盼他回印尼后能发动侨胞筹集资金回乡建设中学校舍,解罗溪子弟他乡就学之苦。波水对家乡的教育现状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答应尽力而为。在返回印尼之后,他即动员侨胞为家乡筹资建校。据泉州市奕聪中学(原罗溪中学)校史记载,最终有159位侨胞响应号召,承诺捐款建校,总捐资额折合人民币6万多元。在1957年,这是一笔可观的金额。这笔钱汇至罗溪后,立即被运用到建校上。学校最初名为罗溪华侨中等文化学校,建有并列两排共六间教室,采用的是平房设计,墙壁厚实,牢固实用。1971年学校定名“罗溪中学”,罗溪地方教育因这所中学的出现,有了质的飞跃。那“浑身是土”的平房教室,引领一代代学子,洞明奇妙和未知的世界,演绎一帧帧动人故事,写就一个个山乡奇迹。

波水1966年再度回国探亲,看到家乡学子可就近念中学,甚觉宽慰。后来,他又捐资参与修建翁山村早年第一座过溪通往镇区的石拱桥。直至2005年病逝前,波水都一直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当然,在翁山村,这样身居海外、心系故土,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热心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及公益事业的华侨还有很多,他们造福乡梓后代,贡献重大且影响深远。在一代代侨胞的接力捐赠下,昔日的罗溪中学已搬离旧址,2008年8月更名泉州市奕聪中学,现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教育水平日益提升。据罗溪镇翁山村党支部书记赖庆春介绍,翁山村共有闽南传统代表性古建筑43座,古寺庙4座,整个村落沉浸在浓浓的古韵中,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如今村里的过溪大厝已由赖氏后人捐赠出来,被改造成为乡村记忆馆,拾取农家技艺,讲述非遗故事,也传承华侨精神。

标签: 事业有成 大量使用 苏拉威西 筹集资金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