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热点:“OK镜”背后的近视焦虑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11-11 15:35:28
分享到:
  • 收藏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深度化的趋势;近视可防可控不可治愈,出现近视后应及时就医,切勿听信不靠谱建议,耽误最佳防控时机

泉州网11月11日讯 (记者许文龙)“听说‘OK镜’(又称角膜塑形镜)被纳入集采了,以后配镜是不是更便宜了?”近日,一则河北省将“OK镜”纳入集采的消息,引发不少家长的热议。这种摘戴类似于隐形眼镜、只需晚上戴着、价格动辄上万元的延缓近视“神器”,因其很好的疗效,受到许多学生家长的青睐。


(相关资料图)

“我女儿才小学二年级,近视就有一百多度,赶紧带她到医院检查,配了一副8000多元的‘OK镜’。”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女儿班级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家长们为此焦虑不已,四处寻找防控近视的方法,其中不少人选择到医院配一副框架眼镜或是“OK镜”。

“OK镜”火爆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现状。据国家卫健委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吴启闽指出,由于“近视可防可控不可治愈”这一常识尚未被公众普遍认知,部分不良商家会利用家长对近视的焦虑情绪,打着防控近视幌子,推出所谓“视力保护产品”,如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穴位按摩仪等,有的甚至会违规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表述兜售产品,还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博取家长信任。如果家长轻信这些商家谎言,不仅花了冤枉钱,还会耽误孩子防控近视的时机,导致近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眼部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近视问题更应早筛查、早诊断、早防控。” 泉州艾格眼科医院主治医生戴艳红坦言,除了无法改变的遗传因素外,近年来室外活动机会少、近距离阅读时间长、电子产品使用率过于频繁、学业负担重、睡眠时间短等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为此,她建议,学校、家庭、专业医疗机构三方要形成有力联动,普及眼健康档案,对孩子眼健康形成有效监测。家长、教师应遵循医师专业指导建议,从根本上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呵护孩子的视力健康发育。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近视问题,不用过分焦虑不安,听信不良商家的谎言,而是应第一时间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眼科门诊或专业眼科机构就诊,待医生明确近视情况后,再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控制近视措施。

科学防控 守护清晰“视”界

增加户外运动、少用电子产品、保障充足睡眠能有效预防近视;遵医嘱,适当运用“OK镜”、周边离焦镜片、低浓度阿托品等眼科器械或药物,可控制近视发展

配眼镜需经过科学的验光程序不良用眼习惯,易导致近视。桌椅高度不合适,同样会近视。出现近视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近视呈低龄化趋势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预防近视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眼睛得到休息,睡眠得到保证。

近视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儿童青少年时期,人体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也是近视程度加深的快速期。对于没有近视的孩子,要尽可能地督促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用眼习惯;对于已出现近视的孩子,要及时到眼科机构就诊,听从医生建议,控制近视进展。

熟知相关原理近视可防可控

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呢?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吴启闽介绍,正常情况下,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发生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成为正视,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即为近视。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这种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在未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体会成长,眼球也会成长,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趋于正常,这个过程称之为人眼的正视化。现在很多孩子年纪小小就出现近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远视储备”过早地消耗掉了。“正常情况下,6—7岁孩子的‘远视储备’正常值为100—150度。”吴启闽说。

关于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减少、睡眠不足、环境照明不佳、长时间看电子产品等因素,成为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

泉州艾格眼科医院主治医生戴艳红表示,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只能运用科学方法尽可能去矫正。家长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还没近视之前,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用眼环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消耗孩子的“远视储备”,预防出现近视。如果出现近视,可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就诊,遵从医嘱积极防控近视进一步加深。

结合药物治疗 配戴防控镜片

目前,医学上常用缓解近视加深的主要方法有配戴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周边离焦镜片,反转拍训练,局部滴低浓度阿托品药物等,但是这些手段一般只能控制近视进展,延缓近视度数加深。

●“OK镜”

“OK镜”是一种采用塑形方法暂时改变角膜形态,达到暂时性矫正屈光不正预期目的的硬性透气接触镜。

吴启闽解释,目前,绝大多数近视是轴性近视,即眼球长度不停拉长造成近视。“OK镜”作用原理是通过压迫作用使角膜中央区变平,让周边视网膜呈现近视离焦状态,能给视网膜一个诱导,从而给大脑一个正向反馈:眼睛现在状态很好,不需要进行其他变化,缓解眼轴增长程度,帮助控制近视发展。跟普通框架眼镜相比,“OK镜”大概可控制50%的眼轴增长。

“角膜的弹性和其他组织不太一样,把它压平后,它会有一个相对缓慢的时间过程逐渐恢复到原来的自然形状。”吴启闽坦言,这也意味着,配戴“OK镜”带来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停止使用后视力还是会恢复到之前的度数。因此,它是用来控制近视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而非治愈近视。

“OK镜”的摘戴类似于隐形眼镜,是一类用于视力矫正和近视控制的三类医疗器械,要在医疗机构,要有资质的医生和相关的硬件配置,才可以验配镜。配戴者需要经过严格的筛查,专业的验配,每天正确的护理取戴,遵医嘱定期随访。尤其是在戴镜早期,第一天复查,第七天复查,一个月复查,以后每3个月均需复查一次。如果有任何异常情况,还要及时随诊。

并不是所有近视的人都可以配“OK镜”。国家规定,8周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才可以配戴。同时,“OK镜”是一种特殊的接触镜,跟眼睛接触,只要有接触镜的一些配戴禁忌证,都是不能戴的,比如一些全身系统性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还有一些眼部疾病,比如结膜有炎症、角膜有炎症、青光眼,都不能配戴。

目前,临床上“OK镜”主要应用于控制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快速发展,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理论上,成年后也可以配戴,但成年人已发育完全,普通近视一般不会再加深,配镜的作用只剩下提高白天裸眼视力,再加上配镜价格不菲且需定期更换,意义不大,不如直接去配RGP眼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吴启闽说。

需要强调的是,“OK镜”不是保险箱,如果配戴之后,仍然用眼过度,大量近距离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和休息的话,它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科学用眼,爱护眼睛。

●周边离焦镜片

普通近视镜片是单光镜片,物体经过镜片矫正,正好投射到黄斑中心凹,保证了视力清晰,但是周边视网膜接受的物象则不是正好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像在了视网膜后侧,就会形成远视性离焦。而远视性离焦是目前研究所认可的引起近视形成和加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视网膜后侧的远视性离焦会刺激眼轴往后侧生长,导致眼轴增长,近视进一步加深。

而周边离焦镜片让中心视野以外的镜片度数,比中心区域更低,让物象投射到周边视网膜上或者前部,起到减少远视性离焦出现的可能,从而斩断远视性离焦导致近视加深的这个原因,起到一定的近视控制作用。

“目前市面上有上百种不同款式的周边离焦镜片,便宜的有1000多元,贵的四五千元一副。”吴启闽说,去年医院就配了1000多副这种周边离焦镜片。周边离焦镜片不接触人眼、不接触角膜,所以不容易产生不适感,适合大多数青少年。相对于其他镜片,比如“OK镜”需要在每次摘戴的时候洗手、消毒,镜片保养需要专门的护理液等,周边离焦镜片护理更加简单。同时,适合配戴的最低年龄也更小,很好地弥补“OK镜”的不足。

●低浓度阿托品

戴艳红介绍,阿托品药物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尽管目前关于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近视防控应用在中国未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但在部分省份已经以院内制剂方式经省级药监部门批准在院内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同时部分患儿亦可凭医师开具的处方通过互联网医院获得,但关于阿托品滴眼液的浓度选择,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使用规范,国内尚无统一的指导性意见。

阿托品可以松弛睫状肌,是广为人知的散瞳药,也是目前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控制近视发展的药物。它能让瞳孔散大,增加光线的射入,是常用的散瞳药;并且它能使脉络膜和巩膜增厚,抑制眼轴的增长。高浓度阿托品(浓度1%)的防控作用非常强效,甚至可能缩短眼轴,有效率达78%,但是副作用也较大。当浓度降为0.01%—0.05%时,防控近视效果虽然下降,但安全性较好。目前对于近视的孩子来说,低浓度阿托品更适合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低浓度阿托品一般适用于4岁至青春期的近视人群,伴或不伴散光,目前文献报道使用人群年龄为4—16岁,对于小于6岁的儿童,用药需要更加严格的监控和随访。18岁以后的青少年,如近视仍较快进展或用眼负荷仍较大,可考虑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创造好的光环境 养成用眼好习惯

●增加户外活动 减轻课外负担

让孩子到户外阳光下度过更多时间,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戴艳红建议,家长们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要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鼓励支持孩子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同时,家长们也要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少用电子产品 屏幕“宁大勿小”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视频工具时,要坚持“宁大勿小”的原则,选择顺序依次为投影、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屏幕大的同时,距离也要相应调远。如果近距离看大屏幕,同样容易导致近视。”吴启闽说。使用电子产品遵循的还是要强调“20—20—20”口诀,看屏幕20分钟以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也就是6米外20秒以上。

此外,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改掉不良习惯 保障充足睡眠

戴艳红强调,家长要引导孩子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胸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家长应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

其次,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头摆正,肩放平,身体直,稍前倾,两腿并排脚放平。看书时,把书拿起来斜放在桌面上。写字时,拇指和食指捏笔,中指在下托笔,笔杆与桌面成50度角,这样的书写姿势可以保证眼睛能看到笔尖。

不合适的桌椅会对坐姿、视距造成很大影响,导致近视和脊柱弯曲等疾病发生。因此,家长最好给孩子选择可调适桌椅,根据孩子的身高,按照中小学生课桌椅各型号的身高范围表找到适合孩子的桌面高和座面高。没有可调适桌椅的家庭,也要根据上述原则进行调整。

保障孩子睡眠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8个小时。让孩子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

●长时间眼疲劳 及时就医诊治

当孩子眼睛不舒服时,家长们时常感到手足无措,是用眼过度还是眼睛出了问题,是否需要马上就医?

吴启闽解释,判断是否立即就诊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短期明显视力下降、短期明显眼痛、眼外伤,具体的症状表现为:伴有视力明显下降的眼红;突发明显眼痛、眼红、头痛;突然发生的或短期加重的明显视力下降;突发的看东西有持续的遮挡感;眼部外伤(轻微的眼皮擦伤,无视力下降的碰伤等可先在家观察);异物进眼等。如果有以上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就诊。

如果只是眼疲劳,如眼部干涩或眼痒症状,不一定要马上用眼药水,可用以下方式改善眼疲劳:注意不要揉眼,眼干可适当热敷;平时有眼部过敏史,出现眼痒可适当使用冷敷;如果长时间用眼出现眼疲劳或其他眼部不适,如分泌物增多等,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视觉健康状况,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看远处经常眯眼,歪头视物或眯眼,视物疲劳,写作业不完整,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和情绪发生变化等,应尽早带孩子到眼科就诊,进行正规的医学验光,早期发现近视并及时干预。

■本期医学指导

吴启闽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眼科主治医师,泉州市妇幼保健协会眼保健分会第一届委员,从事眼视光诊疗工作10余年,擅长近视防控、视疲劳的诊疗,尤其在角膜塑形镜和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验配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戴艳红 泉州艾格眼科医院主治医生,从事眼科临床10余年,擅长近视、远视等屈光不正、小儿斜弱视、眼表疾病等规范化诊断与系统治疗,对青少年近视防控,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验配、双眼视觉异常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标签: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医疗机构 主治医生 艾格眼科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

2022泉州经济年会启动
滚动 2022/11/10
安溪发布第17号通告
滚动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