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精选!【番客楼里的侨心】“利通南海”楼:中西交融 联通侨胞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10-21 09:51:25
- 收藏
“利通南海”楼:中西交融 联通侨胞
主楼以中西合璧的风格建造,左右两侧都建护厝,右侧护厝被楼主捐献,改造成侨史馆,成为省级“侨胞之家”示范点
□记者 谢伟端 林劲峰 文/图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的“利通南海”楼,以中西合璧的风格建造,就像一座穿着洋装的红砖楼,砖雕、瓷雕、影雕、木雕等闽南传统建造技艺都交融在这幢楼中。
楼主何土生曾是新加坡的“泳池大王”,何土生生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何家所捐献的“利通南海”右侧护厝,如今被改造成峰崎村的侨史馆,并挂牌“峰崎村归国华侨联合会”,成为该村与侨胞血脉相连的纽带。
何土生
“利通南海”主楼和两旁的护厝
右侧护厝改造成侨史馆
“利通南海”楼中西建筑风格合璧
建筑中西文化交融
在惠安县县道310旁,有一幢红白相间的楼,于20世纪50年代建造,名叫“利通南海”。这幢楼的左右侧都建有护厝,屹立在中间的它,就像牵着左邻右舍的手一般。
从外面看,这幢楼有两层,最顶上既有欧洲巴洛克山墙装饰,又有南洋式的露台围栏和雨漏。山墙墙头有圆球饰物,在中间还有一个镂空的圆洞,据说之前在这里放有一面镜子,但后来这面镜碎掉不见了。由于历经风雨浇灌,山墙已有些变色、发暗。“利通南海”四字就在山墙之间,是用红瓷片粘贴上去的,两旁还有剪瓷拼接的两道彩色花纹图案,色泽依旧鲜艳。整面山墙中西合璧风格鲜明。
楼房整体立面有点类似欧洲的古堡形状,上下两层各由12根立柱撑起层高和游廊,令建筑整体看起来恢宏大气。底下一层的窗户是石栅栏式的,在中间的窗棂上还有求吉避凶的吉祥物——宝葫芦、麒麟和凤凰的石雕。而在偏门的门楣上,到处可见彩绘和瓷片雕,这些图案大多取材古代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古朴典雅。
步入“利通南海”的楼内,在上下两层的红砖墙上,我们都发现了吉祥符物双喜、寿、福、禄、祥云、回纹以及吉祥器物如意、古钱、银锭等的图案。一座布满雕花的木楼梯连通两层楼,虽然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楼梯上的莲花柱头还是光滑鉴人。这些中国传统花饰为小洋楼锦上添花,也使这建筑更具华夏文化的韵味。
二楼游廊上都是古罗马式的小拱门,透过它们,可以看到四周的闽南红砖古厝,中西文化的交融感十分浓烈。由于廊柱高大,整个游廊显得深阔敞亮。在廊门上方,还刻有“萃华居”三字。
“房子的格局有些西化,但其建筑材料多采用红砖、木料和石料,其石料采自当地麒麟山。”峰崎村新加坡侨属何嘉卫告诉记者。在二楼内厅地板上,还嵌着一口用栅木封盖的天井,据说,这口木头天井可以用来采风、通光,也能用来悬吊东西,还方便楼上的人观察楼下的情况。
刚出锅的当地美食,是侨胞们魂牵梦绕的“家乡味”。
建筑一角
侨史馆内,村里的老人在排练南音。
一代代峰崎人从当地的青龙桥走出村子,结伴去南洋。
见证事业兴衰成败
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负责侨联工作的何精平先生告诉记者,峰崎是开闽何姓的发祥地。据谱载,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何氏先祖嗣韩公,为河南光州固始人氏,作为军需官,辅佐陈政、陈之光父子,奉旨定闽开漳,功勋卓著。后分镇泉州,食采螺阳,遂传家于埔崎(旧称蜂崖、螃崖)。回顾历史,惠安人最早下南洋是在1821年,峰崎人最早去到南洋的时间可追溯到1895年,那个时候,下埕人何跳在新加坡以拉黄包车谋生。之后,一代代峰崎人从当地的青龙桥走出村子,结伴去了南洋。“据不完全统计,峰崎村下南洋的有1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新加坡。”
这幢“利通南海”楼就是当年到新加坡经商的何土生于1956年修建的。何土生早年远赴新加坡谋生,一直怀有回乡修建楼房的想法,在他事业辉煌时期回乡建了这幢楼房。因念及创业的艰难,才将其取名为“利通南海”。这幢楼是他邀请惠安当地的匠师建造的,楼内装饰大量采用了富有惠安特色的木雕、石雕工艺。
据介绍,何土生是辋川峰崎村下新厝人,1912年出生,1935年远赴新加坡谋生。刚到新加坡时,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他在矿山扛过石头,也当过石匠,后来攒了点钱便开始经商,投资建筑业,逐渐成为新加坡政府大型工程指定承建商之一。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办了“亚洲联合建筑有限公司”,诚实经营,兢兢业业,在同行中享有盛誉。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绝大多数游泳池都是“亚洲联合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如大巴窑游泳池等,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80%。就在何土生的事业看似一帆风顺时,一场意外的金融危机(1973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了,当时美元再也无法以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解体,新加坡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亚洲联合建筑有限公司”由于业务扩张过急,又时逢金融危机,公司资金无法回笼,周转困难,最后无奈只得清盘结束经营。何土生从人生的巅峰,一下子跌到谷底。
何土生1974年再次回国时,又是两手空空,一如当年他往新加坡开拓事业时一样。但是,他兴建的“利通南海”等建筑依然在,“利通南海”楼直接见证了他事业的兴与衰,可以说充满了悲欣交集的情感因素。
“利通南海”楼如今还有何土生的族人居住
这些石柱等石构件,原料采自当地的麒麟山。
一楼的石匾上写着“适然别墅”
附属楼建成侨史馆
尽管商海沉浮,但何土生曾经为家乡作过的贡献,却不曾被抹灭。
“何土生生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曾捐资给惠安麟山小学,对许多需要帮忙的团体、个人都慷慨解囊。他是新加坡庐江何氏宗亲会创始人之一、名誉会长,也是新加坡惠华公会名誉会长。在《星洲惠安公会五十周年纪念册》中有他的简介。”何嘉卫回忆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还是稀罕物,该村远近只有何土生家有自行车,村民经常找何家借车,何家总是有求必应,“何家按借车时间,将需要用车的村民登记起来,只要不冲突都会出借。”
“‘利通南海’楼边上的红砖古厝是爷爷何土生为族里的兄弟们盖的。”何土生的孙子何海林说,何土生不管在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家乡的亲人,他一直关心着亲人们的生活。“即使是在新加坡创业时,事务繁忙,他都会每隔两三年就抽空回家乡看看。”为了能让何氏家族的亲人住在一块,何土生又在“利通南海”楼的两边盖了护厝。记者看到,在这几座建筑前,有一片红砖大埕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据介绍,右侧的护厝早前已被何家捐献给峰崎村委会,曾作为当地的小学校址,也曾作为解放军驻扎地。
如今该护厝被改造成峰崎村内的侨史馆,并挂牌“峰崎村归国华侨联合会”,被认定为省级“侨胞之家”示范点。近日,记者来到侨史馆,看到村里的老人们正在排练南音。侨史馆的正厅里摆放着很多老物件,看着都似曾相识,很多却叫不出名字;墙上有许多挂图,记载着村人下南洋的艰辛历程。侨史馆的设立,让乡愁的记忆传承,有了可以触碰的温度。
随着岁月的流逝,从峰崎走出的第一代华侨如今年岁已大,有的已经故去,还有的选择落叶归根,回到惠安,而许多“侨二代”“侨三代”也跟随回家乡创业,昔日雁南飞,今朝群归巢,他们的归来将成为惠安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