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抗疫一线的央媒记者:“刺桐花会盛放,春天也会按时到来”
- 来源:泉州晚报
- 2022-03-21 08:38:57
- 收藏
在泉州抗疫一线的央媒记者:“刺桐花会盛放,春天也会按时到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深入丰泽新村采访 (王铣 摄)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中央媒体和省市县媒体一道聚焦反映泉州疫情防控情况,涌现出一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精品力作。众多媒体记者主动投入战疫一线,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并肩战斗,用他们的笔、镜头和话筒共同描写泉州的战疫故事,记录温暖瞬间,凝聚时代精神。
昨日,记者采访两位央媒记者,请他们分享泉州的战疫故事。 □本报记者 许雅玲 陈淑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张孙川:
及时回应群众关注 当好舆情引导员
“拿这个(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室的一楼门厅来说,我们无论是早上8时、中午12时,或者凌晨2时来,看到的都是灯火通明、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的景象。我发现,有时超过饭点一两个小时了,门口的盒饭还完好地叠放着……”疫情发生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张孙川和同事第一时间进驻泉州。在这里,他们和各级媒体记者一道,宣传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面对疫情展现的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精神,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疫情信息,回应群众关注的话题,成为“疫”线宣传的重要战士。
昨日是张孙川来泉的第八天。上午他和一名同事参加2022年泉州市新冠疫情防控情况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及时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联播、央广网等平台发布当地疫情最新情况。同一时间,另一位同事扛着摄像机深入我市防疫物资仓库,现场采访了解防疫物资储备情况,求证网友反映的“泉州防疫物资不足”的问题。下午持续关注疫情信息变化。据悉,在泉多天来,他们每天保持着采编一两条视频新闻、一两条广播新闻、多条新媒体新闻的频率。张孙川透露,来泉首日,因需披露的信息多,团队几人通宵赶稿,忙碌到黎明。“忙是真忙,累是真累,但还扛得住。你看我现在,还是挺精神的。”“90后”的他忽略了眼睛里的血丝,爽朗地对记者说道。
张孙川曾全程跟踪报道过莆田等地疫情,对新冠病毒了解深入。他清楚,引发此轮疫情的奥密克戎BA.2分支,传播隐蔽难以发现,且传播率高,打赢需要一个过程。“可以说,眼下不仅福建、泉州的网友关注这个疫情,国内外的网友也不乏关注。”他认为,新闻媒体这时候要发挥权威披露的作用,做好舆情回应事宜。“我们记者可能没法推动事件发展,但可以从媒体的角度尽快、准确、及时去发布相关信息,打消老百姓的疑虑,引导增强众人齐心抗疫、共渡难关的信心。”他说。
人民网福建频道采访部主任吕春荣:
“参与疫情防控的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
“泉州加油。”3月16日,人民网福建频道采访部主任吕春荣抵达泉州动车站时,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吕春荣是泉州丰泽人,虽然平时都在福州工作,但每个月都会回泉州一趟。这次回来,比较特殊,不是探亲,而是参与泉州疫情防控报道工作。坐上出租车,出租车司机的一句话让他颇有感触:“我是外地人,来泉州工作17年了,这次泉州生病了,我也很难过。”
“当时,我认为一个外地司机都能如此‘拟人化’地表达对泉州的情感,作为泉州人,我更应该为家乡加油。”吕春荣告诉记者,他曾经参与过其他城市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对于主流媒体在疫情防控报道中的角色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主流媒体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将群众关注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注意收集群众的诉求,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本轮疫情发生后,有不少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询问私立幼儿园如何退费、“黄码”人员如何就医、泉州全域医疗物资是否急缺等问题,吕春荣和同事们将这些问题收集整理,并从教育部门、卫健部门、工信部门等处得到答复,梳理成报道,及时回应读者关切,“整个沟通渠道很顺畅,网友们都在点赞泉州回复的效率。”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采访丰泽区后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月玲时,吕春荣深深体会到社区工作者的不易。“社区工作人员配额紧缺,服务居民数量大,一天还要排查2000多条大数据,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社区工作者真的很辛苦。”吕春荣说,面对着如此大的压力,拥有16年工作经验的张月玲并不懈怠,仍将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在服务社区居民时,张月玲将12名工作人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在小组设立片区长,并把所有户主拉到所在片区的微信群中,当好群众情绪的“调解员”。
“采访中,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比比皆是,参与疫情防控的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我相信拧成一股绳的泉州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刺桐花会盛放,春天也会按时到来。”吕春荣坚定地说。